728 x 90
728 x 90

書市回溫?為什麼出版社開始做電子書?

書市回溫?為什麼出版社開始做電子書?

每年四月,國家圖書館都會公告前一年度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2022年4月《110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公布後,引起了廣大迴響與討論,幾個不斷被討論的重點包含:出版爆量創新高、考試用書大增、翻譯書增加壓縮本土創作、ISBN申請量是否能代表出版量..等等。其實,包含我們接觸到的出版、圖書從業者都不禁納悶,出版產業真的回溫了嗎?而面對持續增長的電子書市場,又該如何應對呢?


新書出版量增加,是真回溫或是免稅效應?

根據最新出爐的《110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110年新書出版量為5萬7710種,相較於109年增加了 2萬2669 種,新書成長率高達 64.69%。以新書出版量來看,確實為近年新高,但實際上,《110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的新書出版量計算是以ISBN的註冊量為依據,若去細究ISBN註冊數量變高的原因,可能與文化部圖書出版品銷售收入免徵營業稅的政策有關

在圖書免稅政策下,出版業者可以為其出版、進口的圖書申請免營業稅,必備條件是需要有國際標準書號 (ISBN/EISBN)。在110年1月前,已具有書號的圖書,可直接由文化部和財政部認列是否免稅;而沒有書號的圖書,可於國家圖書館補申請書號,再認列是否免稅。所以,不論是過去沒有書號的書籍或是未來新出版的圖書,出版社會希望免稅而註冊書號,此政策提高了國際標準書號的註冊量,也間接讓去年圖書出版量有上升的情況。

另外,當已經註冊過ISBN的書籍有更動時,如書名、精裝/平裝裝訂、開本、封面變更等,則會視為不同出版品,需重新申請一組ISBN。此類舊書改版的書籍,在國圖的統計中,仍屬於新書的一種。以上種種因素讓圖書市場,在數據上呈現回溫跡象。

然而近年,我們實務上與出版業界交流時,多數出版與圖書從業者曾反映紙本書市場的收益逐年下跌:

過去一刷幾千本,現在因為印刷成本、庫存成本、紙本書購買需求降低等考量,印量較過去降低300–400本或是減少50%的量。

同時,這幾年誠品書店、金石堂、日本蔦屋書店等,受到數位化浪潮以及出版業產值的影響,陸續結束部分實體門市,讓以紙本書為重心的出版社與經銷商,瞬間少了許多銷售與曝光通路。因此,許多出版社逐漸思考並嘗試往電子書方向發展。


紙本書 vs. 電子書,讀者與出版者怎麼說?

新冠疫情的爆發,除降低了人們在外活動的時間與習慣,連帶獲取圖書與知識的習慣也開始產生改變。據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圖書、雜誌、漫畫、原創圖像產業》調查顯示,民眾對於數位內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電子書的營收成長超過三成。對出版業者來說,當人們閱讀習慣產生變化,思考如何讓「出版」和「閱讀」不再僅限於紙本的方式、讓紙本內容與數位內容能相輔相乘,便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曾有一段時間,出版業、圖書館界等與知識內容相關的產業,熱烈討論過:紙本書是否會被電子書取代?隨著近年數位化的發展與疫情的推波助瀾,加快了電子書的發展,對於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本書的討論又再次興起。

綜觀紙本書和電子書的優缺,我們可以發現兩者的互補性十分的高:

  • 紙本書:能完善保存資料,且藉由書籍的開本、手感、設計等要素,使人印象深刻,甚至有收藏價值,然而以編校、出版作業來說,則會面臨發行時程慢、印刷和庫存等成本壓力。
  • 電子書:省去印刷、實體通路、物流等流程,讓新書上架的時程變快、成本降低、可迅速掌題材趨勢、能夠快速進行市場分析等優點,卻苦於容易造成讀者閱讀疲勞,且易因外在因素而受到限制,像是設備、內容載體、連線速度等。

若從市場銷售面來看,紙本書銷量雖逐年下滑,但整體銷售額仍遠高於電子書;而以讀者使用習慣而說,紙本書和電子書各有擁護者,且承前段所述,兩者互有優缺,實則難以完全取代彼此。


創造紙電雙贏?你可以這樣做!

面對紙本書銷售量下滑,有些以紙本圖書為重心的出版社選擇逐漸減少長銷書印量,改以POD(Print On Demand,隨選列印)、BOD(Book On Demand,隨選印書)的形式出版,節省庫存成本,更便於補充、更新書稿內容;也有出版社選擇紙電共存的方式,利用電子書即時性的優勢,採取「紙電同步」或「先電後紙」的方式發行。

獨立出版聯盟成員的開學文化出版社,正是非常重視紙本書與電子書同步行銷運用的出版社,像是:《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歡迎光臨161號:從萬華開始,那些夢想城鄉的故事》皆是採紙電同步上市,同時在宣傳期內於Kobo、Readmoo上舉辦書展行銷活動,讓紙電讀者粉絲都可以輕易地藉由各管道接收購書訊息和相關活動。開學文化出版社亦時常舉辦與社會議題相關的新書活動,更會藉由紙本書簽名書會現場,由作者主動向讀者宣傳電子書限定活動,或是透過各大電子書平台宣傳實體講座等。

Readmoo讀墨執行長龐文真也曾撰文分享群星文化《哼著 Bossa Nova,遊南美》一書採取「先電後紙」的方式:先推出電子書,透過網路宣傳,讓出版訊息曝光,行銷到更廣的地區、觸及到更多的讀者市場,再順勢推出紙本書銷售;而天下雜誌《價值主張年代》一書,採取紙電同步上市,加碼推行合購優惠和各種搭售組合,讓讀者有不同的選擇,促成更多的銷售。


既然書市並不是真的回溫,為什麼出版社開始做電子書?一切都是為了能讓自家出版品有更多通路的曝光、接觸更廣泛的讀者!電子書正具備了這樣的優勢,能提供多元的閱讀方式,具備快速傳播、易於行銷觸及、開發各地潛在讀者等優勢。意味出版業嶄新的經營道路已被開啟:從開學文化、群星文化、天下雜誌的案例可以發現,若紙電配合得宜,電子書會是對出版業及紙本圖書最有利的輔助產品,達成紙電雙贏

文/李芷瑄、卓洺瑱
DOI:10.30196/2022.0010014

參考資料:

  1. 從產業觀點看國圖的出版報告
  2. 出版市場真的回溫?200億,在出版與零售通路的不同意義:對2021年國圖報告的補充
  3. 出版寒冬中的一道曙光? 電子書帶起閱讀新契機
  4. 疫情之下的出版產業:閱讀躍出紙本 全球掀起聽書風潮
  5. 電子書如何與紙書共存共榮?企劃實例分享
  6. 【跨x特刊】電子書會取代紙本書嗎?編輯必學的紙電操作5招。
  7. 電子書不是紙本書的「數位版」,反而是最有效率的知識變現工具
  8. 電子書好?還是紙本書好?一位年讀46本書的閱讀者心得分享
  9. 圖書銷售免徵營業稅正式上路 促進圖書產業發展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