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智慧城市就是高科技的城市嗎?是不是科技越來越進步,我們的生活就會喪失人性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就提到要「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這次SDGs主題學者訪談計畫,我們非常榮幸邀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也曾擔任臺灣科技部的次長的林一平教授,來和我們分享什麼是智慧城市和永續城鄉。
智慧城市不等於高科技城市
智慧城鄉的產生,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人的生活更好提升,但並不必然是高科技的。林一平教授認為,一個智慧的城市是它知道自己的特質、知道需求是什麼,並設計讓人和環境產生很好的互動場域,且有持續探索優化的可能性。要讓生活能夠提升,可以歸納成兩種做法,首要就是要能滿足居住者的需求。林一平老師提到他過去在屏東,發現有些老農持有土地無力耕種,租給其他農戶耕作,一旦耕種的方式損耗地力,無法出租便會使得老農民生活困難。老師回憶道:「我當時和陳文亮教授談到這個現象,我們發現種薑黃是不需要修耕的,後來我們也透用AI與物聯網IoT的技術來協助耕種和推廣,以此改善農夫的生活。這是智慧城鄉一個很有趣的案例。」
另外一個提升生活以達到智慧城市的做法是透過文化和環境的改變,來改變人的思維。事實上,倫敦、西雅圖、紐約、柏林等城市都有,透過音樂的方式去影響人,進而改變城市氛圍的案例。林教授提到他實地訪查的印象:「他們有一條夜店街,夜店消費完後,許多人出來後常常打架。政府透過改變路燈光線,改變他們的心情;再透過放一些音樂,讓他們的心情不要那麼暴躁。」林老師嚴肅的表示,並不是一定有高科技的設施才算是智慧城市。
城市文化的永續經營
永續城市不僅僅涵蓋便利的生活,也包含了文化保存的面向,而文化保存更決定了一個城市的走向。林一平教授表示,文化的形成最早期是從建築開始的,在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以前,知識傳遞實際上是經由建築上所刻所畫的故事。實際上在臺灣也是這樣,林老師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我小時候住麥寮,一個很鄉下的地方,唯一能學東西的地方就是媽祖廟,他們把媽祖的整個文化歷史透過牆壁、柱子呈現出來,所以每一個牆,每一個柱子實際上都要告訴來往的人,發生了什麼事,這就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林老師也不諱言,其實見證文化累積的建築和文物,對文化永續經營來說相當重要,包括漸漸消失的實體書店,美術館,博物館,這些場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形塑整個城市的居民樣貌,讓居民成為這個城市的特色。
城市文化永續經營,除了實體的文化保存,因應COVID-19所誕生,產生具有互動性、智慧化的虛擬導覽也是新興的方式。林教授提到,這樣的模式雖是因為疫情實體導覽有所困難而產生,但因此把實體的文化元素變成虛擬化,不但讓城市內的人看,也希望全世界的人了解這個城市,更將元宇宙的概念和技術也引入文化傳承中。
數據:人文與高科技的交會點
在多數人的認知,智慧城市的發展,高科技和人文看似是兩個很不同的方向,而林一平老師告訴我們,人文與科技實際上卻有著十分重要的交會點,那就是數據。我們的都市、家庭在任何地方,每天都產生一大堆數據,小至個人的心跳、呼吸、血壓,大致城市的車流量,空氣指數等等。而城市系統的改造,靠的就是這些數據的蒐集與分析。林教授提到他過去在美國電信公司工作的經驗,強調在美國的電信公司思考如何改善公司系統,其實都是靠數據在制定策略與方針的。林老師認為:「每個城市產生出來的數據,實際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每個城市可以發展跟自己特色相關的智慧化應用,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有相同的發展方法。」
一開始在提到智慧城鄉和未來城市時,我們很快會聯想到高科技的電動車,或是機器人、AI等等的技術,林老師帶我們一步步了解智慧城市的概念不只是高科技,而是如何從生活出發,優化我們的生活各個面向,不論是飲食、治安等等,同時保存、精進並推廣我們的文化與生活。接下來,林一平老師會帶我們更多認識目前在臺灣推動城鄉智慧化建設,以及智慧城市的創意發想,食衣住行的整合和智慧化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責任編輯/劉靜頻
DOI:10.30196/2023.0010021
參考資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