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衛生福利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免費提供15~30歲青年1年3次心理諮商服務,政策一上路即預約額滿,顯見臺灣年輕族群對於心理諮商需求暴增。《看見臺灣專訪計畫》本次邀請到任教於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的特聘教授李玉嬋老師,同時她也是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的理事長,長期致力於推廣心理健檢,其負責之學術期刊《諮商與輔導》更是2022與2023年度華藝線上圖書館社會科學領域期刊下載王,藉由她的觀察,與我們聊聊臺灣心理諮商輔導的現況。
臺灣是心理諮商的領頭羊
「亞洲區第一個有《心理師法》的就是臺灣!」李玉嬋老師自信地分享道,長年在心理諮商領域耕耘的她,除了看見臺灣心理健康法規超前華人世界外,更將其專業運用在醫療場域上,希望能培育在醫療場域上的專業心理師,關懷因久病或害怕染疫而有心理諮商需求的人。同時,李玉嬋老師目前也將研究方向結合心理諮商與生死學及臨終關懷上,她強調:「臺灣在臨終照護、悲傷輔導、安寧照護也是全世界一等一的!」。而作為《諮商與輔導》期刊的主編,她表示:「《諮商與輔導》是學術與科普兼具的期刊,近年更扮演著引入國外資訊的重要角色!」。配合社會趨勢發展,作為主編的她也積極朝著回應時事與輔導協助的方向,希望能給予正在追求心靈成長、富足快樂的大眾,有一個正確且專業的資料參考來源。
臺灣校園推展「心理健康假」
在引進國外的諮商輔導新知與本土文化交流後,臺灣在心理諮商領域中也創造出自己的獨特性,她認為:「臺灣的心理輔導滿多是在學校展開的,這也是臺灣特別具有特色的地方!」李玉嬋老師說,近幾年來,政府也嘗試從校園推展心理健康假,讓學生在面臨心理狀態低落、有休息必要時,能有一個既隱私又能放鬆的時間,老師及家長也能在第一時間收到請假通知,及早留意並提供必要的陪伴和協助。不過,李玉嬋也坦言:心理健康假的象徵意義比較大!她認為在現今社會,有看醫生不代表有生病,而沒看醫生也不代表沒有生病,希望藉此導正大眾對於有沒有生病、需不需要休息的觀念!
心理諮商在地化及未來的研究關鍵
在做學術研究時,考量文獻「在地化」及「重要性」外,李玉嬋也認為「流通性」很重要,她希望臺灣的讀者在閱讀文章時,能更容易尋找參考資料的來源,也可以繼續延伸閱讀,獲得更多資訊。因此,老師也推薦想往心理諮商領域發展的人,除了可以參考《諮商與輔導》期刊,亦有:《輔導與諮商學報》和《教育心理學報》可供選擇。
李玉嬋也認為,心理諮商的未來趨勢已從「疾病」,逐漸走向「正向心理健康」,為此,李玉嬋老師點出了「幸福感」、「心理評估」或「心理健檢」這幾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她認為:「心裡健檢就如同健康檢查,是心理素質的前哨戰,透過評估、覺知、理解,去了解自己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8月的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70萬人死於自殺。這也是李玉嬋老師致力於心理評估推展的原因之一,當我們心情不好也無法說出口時,希望能藉由自我心理評估去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同時鼓勵大家在必要時也能及時求助專業的協助!
文/廖涵君;責任編輯/劉靜頻
DOI:10.30196/2024.0010015
參考資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