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x 90
728 x 90

從台文系到台灣文學家牛津獎,戴華萱:是一份對文學的信念、對本土文化的堅持!

你/妳知道嗎?在台灣文學界有一座默默閃耀的獎項-台灣文學家牛津獎。這個由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創立、至今已彰顯28位台灣文學家的獎項,不僅是文學家的榮譽殿堂,更是見證台灣文學發展的重要舞台。

《看見台灣專訪計畫》特別邀請真理大學台文系副教授、第28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研討會論文集發行人-戴華萱老師,從她的視角出發,談談什麼是台灣文學、牛津獎的精神,以及女性作家與在地文化在文學版圖中的重要位置。

a coin with a horse on it

臺灣文學的脈動與精神

「凡是發生在台灣的文學,都是台灣文學。」戴華萱老師在課堂上常引用政大台文所陳芳明講座教授的這句話,作為引領學生思考的開端。她說,台灣文學不該被侷限於「作者是台灣人、作品描寫台灣」,而應是一種兼容並蓄、能折射歷史與現實的文學主體。她舉例說,張愛玲雖以上海與香港為背景創作,卻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朱天文、朱天心、白先勇與郭強生等作家,在台灣形成了一脈被稱為「張派」或「張腔」的文學風格。因此,若將她排除在台灣文學之外,反而忽略了文學的流動性與跨界性。「文學的核心,不僅是作品本身,更是它如何被閱讀、如何影響他人。」戴華萱微笑著說。

從原住民的口傳神話、傳說到明清移民詩文,從戰後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鄉土書寫到當代的多聲共鳴,台灣文學的每一次轉折都與歷史脈動緊密相連,台灣文學其實是一面鏡子,照見每個時代的共同情感。從黃春明、王禎和,到當代的陳思宏與李桐豪,文學不斷在都市與鄉村、個體與國族之間擺盪,也正是這樣的多元性,構築出台灣文學豐富而鮮活的樣貌。

台灣文學早已跨出島嶼,被世界閱讀,李昂的《殺夫》被外譯到至少十五個國家,甚至出版阿拉伯文版。日本學者藤井省三、德國的蔣永學、法國的關首奇等人,皆長期推動台灣文學研究。蔣永學就以為台灣文學最動人的地方,是它同時貼近歷史,又面向世界。正是因為這份歷史的厚度與語言的開放性,使台灣文學成為全球文學中極具活力的一環,老師說「世界各地的學者從政治、性別、社會等角度閱讀台灣,讓我們重新看見自己的故事如何被理解、被再創造。」

牛津獎是臺灣文學家的重要舞台與象徵

創立於1997年的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是台灣第一所台灣文學系,常被台文學界佩服地形容這是歷經「七下八上」的奮鬥成果,「這是一份對文學的信念,也是一個對本土文化的堅持!」戴老師說。與台文系同年誕生的「台灣文學家牛津獎」,更以校園地標牛津學堂命名,為全台第一個專為台灣作家設立的獎項,在文學界極具象徵意義。歷屆得主多為資深作家,都是台灣文學史的重要篇章。如今,在華藝線上圖書館可以看到28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研討會論文集》全文,讓讀者能更便利取得、延續文學的傳承與對話。

a woman sitting at a table typing on an old fashioned typewriter

對女性作家研究的關注與推展

台灣文學中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是老師研究聚焦之處。「女性作家的作品,常常被文學史家忽略,或是以極少的篇幅帶過;但,她們真的不值得被放進台灣文學史嗎?」這是戴華萱長年研究女性文學的初衷。她觀察到,女性作家的身影往往被輕描淡寫,因此,她選擇聚焦1970年代那些被遺忘的女性作家,她們與男性作家同樣創作豐富、視角獨特,卻鮮少被納入主流討論,「她們的文字如光影,若隱若現,卻真實存在。」老師如是說,她進一步指出,日本、中國與歐洲學界對台灣女性文學已有相當多研究,例如:日本學者赤松美和子就從政治與性別角度分析《殺夫》,由此凸顯台灣文學的國際性與思想張力。

老師常在課堂上提醒學生:「台灣文學的作家就在你身邊,就踩在同一塊土地上。」近年來,老師舉辦「淡水文學走讀」活動,讓文學走出書本,融入生活,她希望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讓大眾親近文學。「文學的價值,不只在書寫,而是能夠讓人與土地產生連結,文學就是每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她鼓勵學生從閱讀出發,讓文學成為生活的風景,透過閱讀與實踐,台灣文學能成為一種生活的姿態,也成為我們理解自身、看見世界的窗口。

DOI:10.30196/2025.0010014

參考資料:

  1. 戴華萱《姯影:七○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家的文學再發現》
  2. 女力綻放Her story―淡水女路
  3. 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
  4. 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5. 德國人樂當台學家蔣永學盼世界看見台灣文學
  6. 台湾文学の中心にあるもの
  7. 序-真理台文系,天下第一系
  8. 附錄二真理台文系,天下第一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