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學術研究或撰寫報告的過程中,最令人頭痛的常常不是「寫作」本身,而是前期的資料蒐集與整理。關鍵字該怎麼下?資料太多該怎麼篩?哪些來源才是可靠的?但,生成式AI的出現正改變這個過程,許多人將它視為「找資料的工具」。比起做為找資料的工具,我們認為生成式AI其實更像一位能理解語意、會幫你歸納整理的智慧助理。那麼,該如何讓AI成為你找資料、作報告時的智慧助理呢?
從熱門工具觀察三大核心功能
找資料就像在沙灘撿貝殼,你知道寶藏就在那裡,但總不確定該往哪裡挖。以 SciSpace、Elicit 等熱門工具為例,我們可以看到生成式AI在找資料過程中,能發揮以下功用:
- 分析與整理大量搜尋結果
AI 能快速歸納多篇文獻的重點,幫助研究者聚焦主題、辨識重要研究,節省大量閱讀時間。 - 提供主題概覽與文獻回顧式摘要
當你面對陌生領域時,AI 能彙整多篇資料的主要發現,產出一份類似「文獻回顧」的綜合摘要,幫助掌握主題脈絡。 - 與單篇或多篇文獻互動閱讀
例如 SciSpace 的 “Chat with Paper” 功能,讓使用者能直接就一篇研究進行提問、分析與比對,像在與論文「對話」。
不過,這些工具多半以英文文獻為主。若研究主題聚焦於中文語境或在地議題,例如「康熙台北湖」或「臺灣社區健康促進策略」,AI 常會出現結果模糊或不相關的狀況。此時,若能結合中文權威的資料庫,將能為生成式AI提供更準確的內容來源與語境脈絡。

為什麼讓AI搭配中文的學術資料庫很重要?
生成式AI 擅長「整理」,卻不擅長「查證」。因此,在學術研究中,我們必須確保 AI 使用的資料具有明確來源與權威性,例如:來自權威資料庫,有DOI、ISBN、標題、出版資訊…等。擁有豐富學術內容的中文資料庫,就成為你搭配AI使用的首選:
-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收錄豐富的中文期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具全文檢索功能,可從內文搜尋關鍵詞,可將揭露資訊提供給AI進一步整理 - Ainosco Search是科探索
聚焦學術專書的全文搜尋,能挖掘理論與研究脈絡,特別適合延伸型或跨領域研究主題。
目前這兩個資料庫,皆已有內建AI功能,能協助你做主題歸納、文獻探討、分析人事時地物、跨書觀點比較。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主題歸納與文獻探討,華藝線上圖書館AI助手助你輕鬆完成!〉、〈告別書海迷航:是科探索Ainosco Search AI分析功能,快速掌握書籍重點!〉
搭配AI工具的研究詠唱術:高效完成文獻分析的四步驟
為了讓AI真正成為研究助手,而非「資訊幻覺」的來源,若你使用的資料庫尚未內建AI功能,你可以參考以下5步驟:
- 準備資料
請匯出資料庫的搜尋結果,或是也可手動複製 - 明確設定研究目標
先定義研究主題與想解決的問題,例如「探討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應用趨勢」。明確的目標能讓AI更準確理解分析方向。 - 挑選合適的AI工具
對話型工具(ChatGPT、Claude)適合互動式提問與歸納,但文件上傳有限;文件型工具(NotebookLM、ChatDoc)能同時處理多篇長文,適合大量資料分析。 - 清楚下達AI指令
提供具體的上下文與限制條件,避免AI生成模糊或虛構的內容,需要告訴AI:這是什麼資料、要他怎麼整理、提供查驗方式或出處、要求回答方式 - 整合成果或轉化為素材
AI完成分析後,你可再請他協助轉化資料,例如將文字轉為Markdown 格式繪製心製圖
當生成式AI結合中文學術資料庫後,研究的流程將被重新定義。華藝線上圖書館提供豐富、權威的中文期刊與論文全文;是科探索帶來深度書籍檢索與語意搜尋;AI 則擔任整合與歸納的角色。在AI的輔助下,你能更快找到重點、釐清方向,也更有餘裕投入真正的學術思考。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