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x 90
728 x 90

【學者書房】卓清芬教授談《王鵬運詞學文獻考》

卓清芬教授談《王鵬運詞學文獻考》

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十五歲的王鵬運(1850–1904)從桂林到北京應進士試。初入京城的年輕人,與友人到訪名勝登臨賞景,寫下了不少詞作。從此王鵬運多了一個「詞人」的身分,而這個身分日後竟然引領了一代風會,被後人譽為「清末四大詞家」之首,影響力直到辛亥革命之後。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懷才不遇的悲秋之感

王鵬運抵達京城後任職內閣中書,掌理撰寫、記載、繕寫等職務。參加科舉,卻連年落榜,光緒五年(1879)之後決意不再赴試。三十三歲喪父,四十歲喪妻。十餘年中,接連遭逢屢試不第、至親驟逝、官職低微、有志難伸等種種打擊與挫折,雖偶有和朋友往來唱酬之樂,但此時期的作品不免蒙上了一層黯淡的色彩。如〈己卯口占〉:「亭皋木葉下紛紛,七見秋光老薊門。多少天涯淪落意,未應秋士獨銷魂。」王鵬運屢試不中,滯留京師已經七年,眼見落葉飄零,「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懷才不遇的悲秋之感油然而生。王鵬運自任內閣中書以來,十年未曾調動職務,空懷理想,有志難伸,雄心壯志逐漸消磨:「萬里揚舲,十年磨劍,壯心漸已」,不如歸去的念頭時而在心中盤桓:「當歸倩誰寄遠,倦遊心,爭遣人知」?王鵬運不喜官場習氣,又無法辭官歸隱,仕與隱的矛盾掙扎,只能獨自承擔。失恃的悲哀、不遇的困窘、落榜的遺憾、喪妻的苦痛,平生際遇之坎坷,使他心如槁木,如僧人一般,因自號「半僧」:「與古為徒,似僧有髮,憔悴成今我」,將現實視為夢幻泡影,以醉鄉作為逃避的依託:「泡幻空中影,無何醉裡鄉。人書俱老究何嘗,贏得絲絲愁鬢染新霜。

Photo by Vincent Guth on Unsplash

藉由比興寄託,以詞諷刺清末時局

光緒十九年(1893),王鵬運升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以身為諫官為榮。次年甲午戰爭爆發,王鵬運屢上奏摺,糾參倡導和議的李鴻章,力爭割地賠款之不可行。無奈二十餘通奏稿,亦無法力挽狂瀾。此時期的詞集取名《味梨》,取「梨之為味也,外甜而心酸」之意,多有比興寄託。如「春樹噪昏鴉,春城咽暮笳。正紛紛、紅雨迷花。都是東風來往路。恁回首,便天涯」。城中的悲笳聲與群鴉鼓譟的鳴聲,交織成淒楚的亂世之音。「東風」吹落了紅花,代表東方戰事的破壞力。甲午海戰失利的原因之一,是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築頤和園以供個人享樂。王鵬運屢屢用「嫦娥」影射高高在上的慈禧不知民間疾苦:「碧海沉沉,只有嫦娥,忘情終古」。光緒二十二年(1896),王鵬運上〈請暫緩駐蹕頤和園疏〉,籲請皇帝自頤和園回宮處理政事。光緒帝恐慈禧不悅,下令「此後如再有人妄奏嘗試,即將王鵬運一併治罪」。經此打擊,王鵬運變得心灰意冷,取刻鵠類鶩之意,自號「鶩翁」,自比為無心馳騁的千里馬:「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夕陽山影自蕭森」。維新變法本來為政局帶來一絲希望,但隨著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幽禁,慈禧重掌政權之後也化為泡影:「疏簾窣地,流影不禁風,無一語。空延佇,春又今年去」。「簾」隱喻垂簾聽政的慈禧,她下令處決戊戌六君子,追捕維新黨人,將初具規模的維新變法幻為「流影」,如春天一般消逝無蹤。百日維新失敗之後,政治的挫折和胞弟王維熙的驟逝,王鵬運的心境十分黯淡。為了排解煩憂,邀集友人組成「校夢龕社」,並與朱祖謀投入心力校勘南宋吳文英的《夢窗詞》。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事變導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帝逃往西安,王鵬運避居北京自宅四印齋,與前來投奔的朱祖謀、劉福姚,將同處危城的憂傷驚懼發而為詞,相互唱和,寫成《庚子秋詞》,次年與其他友人共成《春蟄吟》,留下時代亂離的創傷紀錄。此一時期的作品,有對慈禧挾光緒滯留西安不返的不滿:「人何處,塵迷路,恨難平」;有對珍妃在離京前被慈禧投入井中的同情:「翠桐飄,青鳳折,銀床影斷空羅襪」;有對時局動盪烽火遍地的悲慨:「神州乍回首,渺孤雲天北。莽莽烽煙驚遠目,倚長風,幾番歌哭」。辛丑條約簽訂後,王鵬運深感失望,決意彈劾深受慈禧重用的大學士榮祿,摺入留中,遂請假南歸。遊歷開封、徐州、南京、蘇州、上海等地,後寓居揚州,執教儀董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於蘇州病逝。

Photo by Yifeng Lu on Unsplash

處在近代史上最為動盪不安的時期,仕與隱的糾葛與矛盾,纏繞了王鵬運的一生。他曾說自己是「不夷不惠」,不會如柳下惠戀棧職位,但也不能如伯夷隱居山野,其用世之心是很顯然的。王鵬運的詞作以國勢衰頹的悲慨和個人遭際的困厄為主軸,使用比興寄託的技巧,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寄寓時政的批評和諷諭。例如以「暮春」象徵國勢,「芳菲」代表賢才,「飛絮」代指小人,「嫦娥」、「簾幕」暗喻慈禧太后,被簾幕遮蔽的「燕子」比喻光緒帝,「新弦」、「新聲」指維新變法之事,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王鵬運重視詞體反映時代社會的教化功能,其詞學觀點啟迪了後輩友人,與鄭文焯、況周頤、朱祖謀並稱「清末四大詞家」,民國詞人葉恭綽譽其為「詞宗」,影響相當深遠。王鵬運頗好東坡詞,在當時的夢窗熱之外別樹一幟,其對東坡的賞愛深深影響了朱祖謀以及朱祖謀的弟子龍沐勛。此後東坡詞日漸受到重視,至今東坡詞已成為中學必讀的經典,不能不說有一部分是王鵬運的獨到眼光和推闡之功。


《王鵬運詞學文獻考》/ 李保陽
《王鵬運詞學文獻考》/ 李保陽 (圖片來源:華藝學術出版提供)

王鵬運以詞寫史,卻少有人知?

拿雲心事記當年,天路許追攀」,從年輕時的壯志凌雲到「而今憔悴干戈裡,老子已癡頑。霜後秋菘,雨前春茗,一覺足千歡」,數十年的宦途險阻、戰事磨難,王鵬運看盡時局的風雲變幻之後,只求遠離紅塵,平靜度日。像這樣一位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以詞寫史的詞人,卻少有人知悉。主要是王鵬運的許多文獻資料大都以線裝書的形式散落在各地的圖書館之中,缺乏有系統的整理

李保陽先生是位篤學君子,好書成癡,不辭辛勞奔波各地的圖書館尋訪善本書籍,聯絡王鵬運的後人,獲得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耗費數年的時間完成了《王鵬運詞學文獻考》,附《王鵬運年譜稿》。截至目前為止,這是蒐集王鵬運生平和詞籍資料最豐富、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李保陽先生治學嚴謹,考證精詳,論述有據,將王鵬運的詞集版本、校勘整理之功,以及記錄其生平行誼的年譜作了相當完整的呈現。其中關於王鵬運的金石、書畫、書籍的收藏記述相當精彩,附有實物照片,多有私人珍藏、未曾披露的珍貴資料,無論在藝術史或是詞學史上都有重要的貢獻。讀《王鵬運詞學文獻考》,再對照著《王鵬運年譜稿》讀王鵬運的詞,更能理解詞作背後難以言喻的抑鬱蒼涼──那是蘸著墨痕和血淚寫下的、時代加諸於個人的生命創傷。

編輯/陳姍儀、劉靜頻
DOI:10.30196/2022.0010027

卓 清芬
CONTRIBUTOR
PROFIL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