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把整個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一一聊下來,我們發現不平等這個議題其實在之前SDG1消除貧窮,SDG2消除飢餓,後來提到的教育,醫療甚至在勞動關係等等的議題上,其實都有談及。要談SDG 10 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我們想從之前沒有討論過的角度來切入─新移民和移工。很榮幸可以邀請到深耕新移民、新住民領域的夏曉鵑老師來和我們分享,夏老師目前任職於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南洋臺灣姊妹會現任理事。
臺灣移民、移工的歷史
許多人認為,新移民是近年隨著外籍移工、跨國婚姻增加才出現的議題。夏曉鵑教授則說:移民並不只是臺灣的議題,而是個全球的現象,凡透過婚姻、工作來遷移,居住在新的國家,就是所謂的新移民。而臺灣最早的新移民,是所謂的外籍新娘,約在1970年代,當時的老兵去印尼尋求結婚對象;而到80年代中期以後,因為臺灣的物價、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資本家開始輸出資本到東南亞設廠,臺灣政府的一些政策鼓勵他們出走,也就是所謂的南向政策,讓外籍新娘的數量急速增加。
夏曉鵑老師回憶起自己是如何注意到新移民的存在:「還在念書時,我在高雄美濃參加社區營造的運動─美濃反水庫運動。參與初步調查工作的期間,我發現農村有越來越多來自東南亞的婦女,為什麼這麼多人會遠嫁到臺灣的農村?我當時心中就有這個疑問!」
臺灣移工的現況:雙重的經濟不平等
然而,這個現象不只是發生在美濃,臺灣各地都有類似的情況。夏曉鵑教授認為,嫁到農村的跨國婚姻,其實反映了兩個層次的不平等。一是臺灣內部經濟和區域發展的不平等。夏老師坦言,長期以來臺灣的政策以農養工,以都市為重心,導致農村、工農階級的經濟成長受到嚴重的排擠。農村以及勞工階級男性的收入無法支應婚姻的開銷,導致在國內尋找伴侶、婚姻遇到很大的困難。
其二,則是涉及到國際之間的不平等。夏老師認為,南向政策推行後,臺灣跟東南亞的經貿關係越來越頻繁,來自東南亞貧窮家庭的女性,承擔不起當外籍勞工的仲介費,而透過婚姻能讓她的家得到幫助;而臺灣娶不到老婆的男性,也藉由與東南亞的頻繁互動,開始和東南亞比較貧窮家庭的女性聯姻。因此,國內不平等以及國際之間不平等的狀況之下,促成了這類東南亞的聯姻。
階級與種族歧視:看不見的優生學
「他們一直都存在於臺灣的角落,只是被忽視或是隱藏起來,因為他們不想被看見。這個社會對他們有各種的偏見和歧視:『因為你來自比較貧窮的國家,然後你又嫁到比較貧窮的家庭,那你素質一定比較低。』」夏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早期,臺灣許多關於外籍新娘、移工的新聞,都是關於「假結婚真賣淫」、「某某新娘假結婚逃跑打工被破獲」。在那時候,政府單位的態度比較消極,沒有特別提供新移民協助,像是教授中文幫助他們融入臺灣社會。
2000年初媒體開始報導新住民二代發展遲緩的問題,使用特定幾個醫療機構的數據,推斷全臺灣外籍新娘的小孩60%都發展遲緩。談到新二代的過去曾被認為發展遲緩的討論,夏曉鵑表示:「臺灣人其實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階級意識,覺得窮的人是因為不努力、因為素質不高。全球競爭之下,特別面對中國崛起,我們很擔心我們國家的整體人口素質會下降,我們覺得唯一拚了過人家的就是人口素質。」當時學界也常這樣直覺地想像,開始研究如何有效的矯治、提高他們的素質,但卻沒有驗證發展遲緩的論述是否有誤。事實上,所謂外籍新娘子女發展遲緩的研究結果,也只有語言表現較為落後。
她嚴肅的表示,為什麼學者會覺得需要去檢查外籍新娘的小孩呢?很少人會去天母的美國學校做這樣的測試,因為我們不會假設講英文的人會有發展問題。夏曉鵑老師分析說:「我覺得歧視甚至進入一種信仰的狀態。很遺憾的是,我們以為的科學或是客觀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比較不要被這種刻板印象給帶偏了,但我們的學術其實是被意識型態和刻板印象給帶著跑的。」
夏曉鵑老師透過自身經驗與研究,和我們分享了新移民在臺灣出現的來龍去脈,以及跨國婚姻的背後,存在在臺灣國內社會以及國際間不平等,而這些不平等正是來自於臺灣社會根深蒂固的的階級意識。這些問題,時至今日會有什麼不同嗎?新移民遇到的困難有誰能夠幫助他們呢?我們如何凝聚多元共榮的社會呢?接下來夏曉鵑老師將和我們分享現行移民法規的狀態,臺灣社會對新二代目前的態度,以及移權運動的推動。
責任編輯/劉靜頻
DOI:10.30196/2023.0010018
參考資料: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airiti 華藝數位與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共同企劃製作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