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中許多的環境問題、全球暖化的問題,其實都跟人如何使用能源與資源很有關係,這讓能源與資源的使用效率顯得至關重要。而所有人類的活動中,生產與消費是最常見的活動,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十二項中就有提到「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這次《SDGs主題學者訪談計畫》非常榮幸邀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專長是產品生命週期評估的林心恬老師,來跟我們分享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的概念。
為什麼要做生命週期評估?
開宗明義,林心恬老師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是,雖然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對社會和環境造成了全面性的影響,然而消費跟生產其實並沒有錯,因為人就是有需求才消費才會有生產。現在全球各國除了關注經濟的成長以外,同時也會關注生產跟消費的效率問題。林心恬老師表示,效率指的並不是科學像「光電轉換效率」單指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如何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能源同樣可以來維持人類的生活福祉,讓經濟可以繼續運作下去。」產品的生命週期評估這門學問就是因應的目標所誕生的。
所謂的產品生命週期指的是一個產品,從誕生到消費者手裡,最後失去它的功能,丟棄與回收的整個過程。而生命週期評估,就是分析任何產品的生產與消費者購買和使用行為,包含其中所牽涉的生產、運輸系統,甚至整個經濟系統對環境造成的所有影響。林心恬提到臺灣的經濟發展的歷程:「當時臺灣經濟起飛主要是靠加工出口,我們有非常厲害的技術與設計,製造很多賣到國際的產品。但在這個經濟發展創造很多利益的過程,卻很少把對環境的影響,環境成本考慮進去,例如臺灣的石化工業是個很大的產業,這些工業不論能源的使用或者是一些化學物質的投入,以前對環境和社會都造成嚴重的影響。」
勢在必行的綠色設計
臺灣石化工業的經驗並不是一個特例,也是世界各國過去經濟發展的過程。因應過去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傷害,先進國家設法進行彌補,林老師分享包含:對進口的產品的環境影響有一些法規上的規範,像是歐盟RoHs明訂生產過程不能使用有毒物質;或是歐盟正在推動的「碳邊境管制」,也就是針對進口的產品進行碳排放量的管制,如果進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超過管制量,需要另外繳費或者與其他公司購買排放量。為此,製造產品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或環境污染,可能會成為附加的成本。林心恬分析道:「舉例來說,臺灣的電力組成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碳足跡就會很高。目前臺灣出口的產品都很有競爭力,可是這個競爭力會不會因為碳排放量太高而被抵消掉,這是臺灣出口的製造業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趨勢,「綠色設計」則越顯重要。林心恬老師表示,綠色設計是指「從透過設計使用的材料,使用者界面等等,甚至賣出去後,管控丟棄與回收的方法,以此減少生產與使用過程的能量消耗,都屬綠色設計的範圍。」與許多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林心恬,和我們分享了與一家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製造公司的合作經驗,藉此來說明綠色設計應用案例:「他們提前開始思考售出機台裡的電路板、按鍵、電線,還有塑膠外殼,這些使用的塑膠元件哪一些是高碳排放的,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來替代呢?雖然他們是賣給企業,但像塑膠外殼改使用可回收材料,後續規劃回收的專案,讓零件可以再重複利用以減少資源的浪費,這些都是從設計階段就可以達成的,這也是綠色設計的目的。」林心恬老師認為,雖然目前碳邊境的相關規範還沒有開始,但這間公司的做法,也許是企業為因應法規改變,將會普遍發生的趨勢。
綠色供應鏈是最大的挑戰
除了生產技術和產品設計方面的問題,其實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生產產品時,上下游廠商之間的監督問題,林心恬坦言,即便上游或下游廠商願意配合生產的規範,但中間的監督和溝通一旦失靈,所產生的資源浪費依舊是相當驚人的。她分享曾一家零售通路商在大買場中開設無包裝蔬果專區,然而無包裝專區卻增加賣場員工大量的工作量,原因是因為上游廠商送過來的蔬果都是已經包裝好的,為了達成無包裝專區,員工只好把所有的包裝拆開丟掉。林老師無奈的說:「這種形式的浪費是一件很荒謬的事,現在的社會就是這麼複雜,怎麼樣從上下游的生產鏈建立好的控制過程,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林心恬認為,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一件事情:「我的消費跟生產不只是貢獻於經濟的發展,能否盡可能做一些保護的措施,或者是有沒有什麼創新的方法,讓我可以在消費生產同時負起其他的責任?」她帶我們從生產與消費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延伸到生產與未來法規變化,來凸顯綠色設計的重要性,並點出產業鏈中監督控制問題。在下一篇專訪中,林老師將帶我們從日常生活消費的環保概念與行為,深入了解環保行為背後的可行性與意義。
責任編輯:劉靜頻
DOI:10.30196/2023.0010025
參考資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