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x 90
728 x 90

以護理專業守護母嬰健康,劉千琪:在地經驗與國際視野並重!

以護理專業守護母嬰健康,劉千琪:在地經驗與國際視野並重!

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更加重視家庭健康及兒童照護,然而,大部分的人也發現原來我們對家庭照護相關的領域有很多不了解,《看見臺灣專訪計畫》邀請以博士論文〈產後婦女於產後早期其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育能力與母職壓力之關係:多層次分析〉獲得2022年度中文電子學位論文頒獎典禮博士組最佳傳播獎的劉千琪老師,同時她也任教臺中科技大學護理系,透過她的專業與經驗,與我們分享她對於母嬰照顧及護理領域的觀察。


從兒科經歷觀察到產後婦女的困境

「我非常喜歡臨床的工作!」劉千琪老師熱情地說,目前正在學界發展的她,也將這樣的精神應用在學術貢獻上。除了從臨床兒科工作經驗中發現不同病患的反應外,劉千琪老師更細膩地洞察到家長的壓力和困境,像是:新手父母高詢問率的難題,特別是以母親和孩子作為主軸,劉千琪表示:當小孩的生長轉折點,一旦超出媽媽或照護者的生命經驗,這就是壓力來源。因此,她對於兩者的照護關懷和研究,言談間不但展現出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感受著老師想解決問題的好奇心、求知慾。劉千琪也表示:這是來自大學時期教授引導學生培養的獨立與批判思考的能力!遇到不懂的事情就會去查資料由於這樣的特質,也奠定了她在往後的博士論文與學術研究道路上的基礎,在教學的路上也同樣鼓勵學生面對問題時要先經過自我思考。

Photo by Sean Roy on Unsplash

護理領域也很在地化

劉千琪老師和我們提到,在第一線服務時曾感受到學姊們的認真,回到宿舍仍不斷研讀資料,讓她印象非常深刻。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現今獲取資料來源的方式也日趨多元。劉老師坦言,由於臺灣護理界受美國影響很深,閱讀英文資料仍是必須的!而作為研究者與指導老師,她也認為:學習判斷文章是否為自己所需,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她建議可以參考文章的實證等級或是透過Google scholar去尋找引用來源,並在閱讀文章後,試著批判這篇文章或是問自己看到那些重點?透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自己的判斷力之餘,也能在臨床上對於病人的問題解決和獨立作業時會有很大的助益。

雖然護理領域閱讀英文文獻是必須的,但劉千琪也不諱言,護理研究根據研究對象及其場域所在有很大的影響,劉千琪認真地說:「東西南北、區域或群體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必須考量政策、制度、文化和生活習慣等情形,這也正凸顯了在地的資料和國內經驗的重要性。她提到,像是由臺灣護理學會出版的《護理雜誌》及各家醫院的護理雜誌:《榮總護理》、《馬偕護理雜誌》、《彰化護理》《慈濟護理雜誌》《高雄護理雜誌》,皆能作為在地化經驗的資料參考。


護理人員進修時面臨的挑戰

對於有興趣往學界發展,或想持續進修的護理人員,劉千琪老師也提醒道:新冠疫情後,臺灣面臨醫護人力短缺的問題,現在護理人員因為家庭或職場友善因素,平均工作年資為6–7年,使得各家醫院不得不面臨人力調動的問題。因此,她建議在選擇進修方向時,除了要了解各個學校分科組的制度、指導老師的專業領域之外也需要將自己目前所屬的科別、有興趣的專業、未來職涯發展等因素考慮進來。


隨著家庭結構及社會的轉變,多數家庭在照護上所能提供的照護功能也逐漸改變,雖然近年來勞動部和民間團體積極推動育嬰相關政策給予家長金援上的協助,但是透過劉千琪老師的分享我們了解到:親職壓力、母育信心與社會支持等一直都是母嬰身心照護上所要面對的核心議題,對於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你,不妨試著搜尋看看相關的資料。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或許一個簡單的微笑,也能帶給家長與孩子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溫暖與支持

文/廖涵君;責任編輯/劉靜頻
DOI:10.30196/2024.0010014

參考資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