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集「張靜貞談SDG2消除飢餓:消除飢餓,不只是農業生產者的事!」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暨臺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張靜貞老師,從農業經濟與政策的角度,和我們分享了SDG2消除飢餓的內涵,也透過臺灣的食物銀行、食農教育,日韓兩國對於剩食的相關措施,帶我們了解消除飢真正涵蓋的面向。近期的新聞或是日常物價,相信讓大家都非常有感,其實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糧食安全的議題。我們難道真的有糧食安全的問題嗎?一起來聽聽張靜貞老師的觀察與看法!
什麼是糧食安全?
從疫情塞港到萬物齊漲,從缺蛋、缺薯條、新加坡因馬來西亞禁止雞隻出口而缺雞、泰國越南哄抬米價..等,其實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糧食安的議題。我們難道真的有糧食安全的問題嗎?張靜貞老師表示,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理解糧食安全的還蓋面向為何。依據聯合國定義的糧食安全,包含了四大面向:
- 供應:糧食生產是否充足
- 消費:消費端買得起、可負擔、充分利用不浪費..等
- 安全穩定度:疫病、氣候、戰爭造成風險,供應鏈是否能穩定供應
- 永續:環境與農業的永續發展
若能每個面向都能兼顧,就代表著糧食供應鏈具有韌性,糧食不安全的問題相對低。而這四大面向,涵括了供應端到消費端的穩定,不光是企業或農民,包含消費者,不同國家之間,各個區域之間必須要能合作,建立安全機制。張老師認為,過去討論糧食安全,過度著重在「糧食自給率」,但在全球化與全球供應鏈的發展下,已經不能只考慮生產的問題,這點從糧食安全涵蓋的四大面向能窺知一二。
為了讓我們更能理解糧食自給與糧食安全的差異,張靜貞老師舉了例子說明:英國的《經濟學人》自2012年起每年公布「全球糧食安全指數」(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它所採用的面向與數據也正是聯合國定義的糧食安全四大面向,而在2018年時由新加坡奪冠。但若單看糧食自給率,新加坡是一個沒有農業的國家,為什麼它可以在全球糧食安全指數中拿下第一名呢?
借鏡新加坡與日本,臺灣能如何布局
在全球供應鏈的模式下,農產品的貿易也持續增長,在農產品貿易中有一個扮演個穩定供應的角色─大糧商,包含美國、荷蘭、新加坡都有這樣的組織,而其中新加坡是沒有農業的國家。
張靜貞老師提到,新加坡很早就開始透過大糧商進行全球布局,雖然他沒有資源生產,但透過糧商的投資、運作,建立安全庫存制度,讓新加坡的糧食安全得以提升!張老師認為,臺灣和新加坡很像,地狹人稠、缺水,但透過他們運作糧商布局的經驗,臺灣也可以發展類似糧商的合作或投資模式,運用我們的農業技術,讓其他地區成為我們的糧食基地。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分散風險,張老師坦言近年受到氣候變遷、疫情等局勢的影響,許多國家在糧食出口上變得保守,甚至限制出口,馬來西亞在2022年4–5月,限制雞隻出口就是一例,也直接影響到依賴馬來西亞雞隻進口的新加坡。除了新加坡之外,日本在2021年公布的全球糧食安全指數中排名第8,是亞洲國家的第1名。日本除了在剩食監測、食物安全做得非常好之外,更積極參與全球糧食供應鏈,並做到分散風險。
臺灣面臨哪些糧食供應鏈的問題
翻開臺灣目前的糧食進口國,主要集中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過去雖能有穩定的供應,但臺灣地狹人稠,許多糧食依靠進口。面對氣候衝擊,臺灣不僅需要去思考新加坡、日本等國家的全球布局的作法,更要改善安全庫存制度。
除了糧食進口集中在部分國家外,張老師也和我們提到幾個一般人忽略的臺灣糧食供應鏈的問題:安全庫存與生產過剩。張老師認為目前臺灣的安全庫存老化,面臨存儲空間不佳、空間不足的情況,儲備的糧食容易損壞,若是在面對氣候衝擊導致供應鏈中斷時,即會導致安全庫存不足。她也提到:這也是農委會目前積極推動冷鏈想解決的問題;而生產過剩主要受到民眾飲食習慣改變,使得稻米生產過剩,她認為或許能透過容器的改良、加工成即食品的方式,讓稻米食品保存期限延長,或是讓即食品成為緊急物資。但張老師不諱言,這些技術都有了,也能夠提高我們的安全存糧,但大家願不願意投資發展呢?
高糧價已不可避免
或許你會發現,我們不斷提到「供應鏈」的概念,這也是張靜貞老師不斷和我們強調的,她提到從生產、採收、加工、運輸、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這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也是農業產銷要去平衡的一些重點。若將這條鏈,放大至全球,那將會有更多的影響因子出現,像是:疫情、烏俄戰爭、保護主義等。
張靜貞老師坦言,其實全世界過去並沒有遇到長期高糧價的狀況,僅有2008、2011曾很短暫的,因為全球局勢導致恐慌而升高。她提到近2–3年的全球局勢,雖然沒有直接對臺灣的糧食安全造成影響,但也間接讓糧價大漲!以疫情為例,缺工、邊境封鎖,導致運輸成本大增;烏俄戰爭因限制肥料、能源出口,間接影響到臺灣的飼料、肥料,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因此,高糧價已成為未來不可避免的情況!
而臺灣約有2.9%有糧食不安全的經濟弱勢族群,將會是高糧價下首當其衝的一群人,需要透過社福制度及民眾自發協助的多方努力,讓他們能接受協助,減少衝擊。張靜貞老師也語重心長的呼籲,這樣的衝擊不只是買不買起、吃不吃得飽,而是營養不良、健康不佳,影響層面更廣的問題,也是SDG2消除飢餓所強調的重點之一。
關心糧食安全,你可以這樣做!
面對各界高度關注糧食安全議題,張靜貞老師認為,臺灣的農業目前已非生產型農業,因此更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加入,例如醫學、生物科技、食品、營養、生態永續..等。例如,透過生物技術,把糧食轉變成更適合高齡者營養與食用的食品,將會更符合高齡化社會的需求。張老師以自身研究歷程作為例子:我一開始是做關於乳牛生產,很單純的農業研究,而後遇到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的討論,也將觸角延伸至農業政策的部分。這過程中,會不斷遇到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加入,像是大氣學者、公共政策領域學者、林業學者。張靜貞老師笑著說自己非常認同賈伯斯說的connecting the dots,很多議題與研究都是一環扣著一環不斷轉換,也鼓勵新進研究者們,可以多方嘗試與合作。尤其是在農業領域中,公私合作的夥伴關係、合作機制需要建立起來,也是未來研究者們可以多著墨與努力的方向。她更鼓勵在農業領域的研究生們,一定要多多下鄉,有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案,就在農業生產者的身上!
對於關心糧食議題的大家,張靜貞老師更分享了必須要留意與持續關注的關鍵字:「糧食供應鏈」、「農產品貿易與談判」、「鄉村發展與所得」,她提到這三個關鍵字,正是從供應鏈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糧食安全,也將會是要持續關心的方向。
不論是關心糧食議題的你或相關領域的你,不妨多思考張靜貞老師也不斷呼籲的:糧食安全是全世界都高度關心的議題,糧食自給率並不等於糧食安全。在臺灣或許還沒有迫在眉睫的缺糧問題,但糧食安全問題已反映在高糧價上,我們已經開始受到影響!大家應該要從生活做起,減少損耗、浪費,留意身邊是否有需要協助的人,提早協助轉介以減少他們受到高糧價衝擊的機會。糧食安全,你我都有責任!
文/劉靜頻
DOI:10.30196/2022.0010004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airiti 華藝數位與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共同企劃製作
參考資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